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8日09版
深耕特色是行業類高職院校實現內涵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學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行業類特色,講好思政大道理?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推動學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質增效。近年來,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宣傳部、學工部、各二級學院黨總支等通力配合,遵循“大思政課”建設工作規律和運行邏輯,圍繞高職院校協同育人問題,結合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和學校辦學特色,突出“紅”的底色、“職”的本色、“專”的特色、“活”的亮色,構建“大思政”育人新生態,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強化“紅”的底色
構建“大思政”育人機制
學校聚焦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對接“立德樹人、德技并修”育人要求,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成立“大思政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全校上下統一思想,整體謀劃,在職教學子中筑牢“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價值導向,幫助他們樹立職業理想和職業自信,強化高職院校育人“紅”的底色。
學校“大思政課”建設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和指導“大思政課”建設,制定“大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校領導“八個一”聯系點及處級干部聯系基層制度等系列文件,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學校以陜西省第二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培育單位建設為契機,以陜西高校思政課省級名師工作室、陜西省“大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擦亮鐵色文化品牌、賦能鑄魂育人使命”等“大思政課”建設項目為抓手,努力推進建設落地落實。
彰顯“職”的本色
打造“大思政”教學團隊
學校實行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赴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行業企業開展實踐研修制度,引導全體教師將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職業理想、職教文化等融入教學,善用職業教育文化涵育學生,打造專業化思政課教師團隊、融合化同向同行團隊、常態化名家引領團隊,彰顯高職院校育人“職”的本色。
近年來,學校陸續出臺了引導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互兼互聘、融合聯動的多個文件,打通多元思政資源,將黨建、學生工作、團學及校友工作隊伍深度整合,構建聯動協同、相互促進的育人隊伍。常態化開展“大練兵”“課程思政 陜鐵行動”等教學展示活動,深化課程思政改革發展。推進全校教師“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斷提升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結合行業特色和辦學特點,選聘鐵路企業勞模、專家、優秀校友等擔任思政課客座教授、兼職教師,以鐵路發展歷程講述新中國輝煌歷史,激發學生投身鐵路建設發展、奮力拼搏爭先的使命擔當。
提升“專”的特色
研發“大思政”教育資源
學校在各門課程中融入專業元素,開設與學生專業學習、未來就業行業相關的特色選修課,并建設100門課程思政示范課。設計了專業背景文化視覺識別系統,包含校徽、校旗、校歌和網絡思政卡通人物“鐵小匠”,營造專業文化育人氛圍。多方聯動,強化協同,研發接天連地、磅礴大氣的“大思政課”教育資源,提升高職院校育人“專”的特色。
學校要求思政課教師深入鐵路施工企業,了解學生未來就業行業企業的需求與文化,在思政小課堂上融入職業元素,展現鐵路發展的宏大背景、鮮活實踐和生動現實。全面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在必修課程之外開設“高鐵中國”“文化陜西”等選擇性必修課,邀請勞模、優秀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一道,從鐵路發展、文化傳承角度鑄魂育人。依托陜西高校“大思政課”建設項目——“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項目”,與人民網文華在線共建了集建設、學習、交流于一體的多元化資源平臺。
增添“活”的亮色
建設“大思政”實踐平臺
遵循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的特點,建成包括3個展覽館、30個專業實踐基地在內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組建學生講解團隊,讓學生從“我來學”轉變為“我來講”。與校外單位合作共建14大類、95個“大思政課”專題實踐教學基地,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職教環境中拓展教學場域。開發“行走的思政課”,使“大思政課”教學理念落地見效,增添高職院校育人“活”的亮色。
學校結合類型教育特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融入鐵路行業企業文化,緊扣時代脈搏,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回應學生需求,探索鐵路行業類高職院校“大思政課”建設的有效路徑,著力培養熱愛鐵路、服務鐵路、奉獻鐵路的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在校內外建設了中國鐵路發展史館、竇鐵成事跡展覽館等“三館兩廊”實踐基地,開展特色實踐教學,在社會大課堂中講好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使命擔當。
此外,學校依托陜西省重點馬院培育單位與省級名師工作室項目,堅持“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校”,搭建“大思政課”共建共享平臺。學校舉辦全國思政課骨干教師研修班、教育部統編課件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會、中高職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等大型活動,通過教師交流、結對幫扶、聯合申報、一體化成果展示等,促進同類院校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作者:焦勝軍,系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